登庐山,他们眼里的不同

庐山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宜人的气候条件,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,他们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佳作,使得庐山的文化价值更加丰富。但每一个人的时代背景不同、心境不同、角度不同,让大家可以感受到不一样的“风景”~这里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三首诗词分享一下。

第一首:李白《登庐山瀑布》

日照香炉生紫烟,遥看瀑布挂前川。 飞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银河落九天。

第二首:苏轼《题西林壁》
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 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
第三首:毛泽东《七律·登庐山》
一山飞峙大江边,跃上葱茏四百旋。 冷眼向洋看世界,热风吹雨洒江天。 云横九派浮黄鹤,浪下三吴起白烟。 陶令不知何处去,桃花源里可耕田?

浅析:

1、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普遍认为是在唐玄宗开元十三年(725年)前后,这一时期被认为是唐朝的盛期,李白此时24岁左右,意气风发,从蜀中出发漫游经过江西在庐山小住时创作。诗词通过对瀑布的描绘,传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自由不羁生活的向往。这是触景生情,表达的是“个人情怀”。

2、苏轼的《题西林壁》是1084年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,这是他人生中的一个低谷,苏轼在贬谪期间,虽然生活困苦,但他依然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。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两句,既表达了他对庐山美景的赞美,也隐喻了他对人生境遇的深刻理解和对自身处境的超然态度,反映了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思想境界。

3、毛泽东《七律·登庐山》是在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创作。1958年至1960年国内实施了“大跃进”运动,这一时期国内经济遭遇了严重困难,导致了全国范围内的粮食短缺和饥荒。庐山会议对此次运动的得失进行了讨论。期间毛主席登上庐山,创作了这首诗,诗中不仅描绘了庐山的自然风光,也蕴含了毛主席对当时国内外政治形势的深刻思考,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期待。

这三首诗都是登临诗作的佳作,它们分别代表了各自时代的文学风格和诗人的个性特点。李白的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,苏轼的诗蕴含哲理,毛主席的诗则展现了政治家的胸怀和时代精神。



[本日志由 admin 于 2024-12-11 16:00:52 编辑]
上一篇: 别扭的模仿和危险的河塘
下一篇: 这是最后一篇日志
文章来自: 本站原创
引用通告: 查看所有引用 | 我要引用此文章
Tags:
相关日志:
评论: 0 | 引用: 0 | 查看次数: -
发表评论
昵 称:
密 码: 游客发言不需要密码.
邮 箱: 邮件地址支持Gravatar头像,邮箱地址不会公开.
网 址: 输入网址便于回访.
内 容:
验证码:
选 项:
虽然发表评论不用注册,但是为了保护您的发言权,建议您注册帐号.